旧网站入口

 首页 | 通知公告 | 学术交流 | 科研成果 | 基地动态 | 研究团队 | 规章制度 | 译海拾贝 | 下载中心 
 

重要链接

 
新疆大学主页 百度
工具软件 翻译词典
当前位置: 首页>>基地动态>>正文
 
香港市大学刘美君教授应邀来我中心开展讲学
2019-06-20 20:52  
[字号: ]


为切实提高我中心成员科学研究水平,我中心邀请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莅临讲学。2019年6月20日下午四点,刘美君教授在九号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为人文学院的师生作了题为“中文的语性:中文语法有什么道理?”的学术讲座。

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(中国语言学院)副院长张延成教授主持,中心成员、相关专业的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等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

首先,刘美君教授认为人有个性,语言有语性,且所有的语法都是有道理的。与英语比较,中文表达的特点为“重点在后、情景导向、可以省略”,这主要是因为中文重情景、英文严句子;中文话题为大,英文主词为本。也就是说中文将情境中已知成分纳入考虑,是贴近对话的自然表达,是情境主导(Discourse-oriented);英文标记严谨,所有成分都得出现,一个句子表达一个事件,是语句为本(sentence-oriented)。中文句子表示的是话题,即关于话题(what about a topic?)。英文句子表示的是“事件”即“谁对谁做什么”(who does what to whom?)。例如:来这里的路上,我看见一只小鸟,眼睛是红色的,羽毛是蓝色的,很特别,但是一走近,就飞了!主语只出现一次并不影响表达与理解。但是在对应的英语中“On my way here, I saw a bird. Its eyes are red; its feathers are blue. It looks special. But as I came near to it, it flew away!”每一个主受词都要出现,缺一不可。刘教授还认为英语是主从分明的句子,“because”“so”标记的是语法或语义不完整的从句子句,因此二者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。汉语并不严格区分主从句,也没有形式上的标记。例如:因为我喜欢英文,所以我读外文系。*Because I like English, so I teach English.



其次,刘教授对搜集到的语料实例进行层层剖析,归纳出“了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成时态,表示的是在时间坐标中真实发生或出现的事情、事件。例如:明天你下了课,来找我。因此,汉语中只存在一个“了”。例如:她生病了。(She is sick.)她生了病了。(She is sick.)刘教授提出汉语中的时(tense)和态(aspect)并不像英语一样界限分明,而是要要跟情景进行判断。例如:“早上我起床,刷牙,洗脸,忽然听见窗外鸟儿叫。”“你今天早上吃什么?我吃三明治”两个例句中均出现了时间词“早上”,但是表示的却是不同的时态。刘教授认为“很”是评价性述语的标记,带出的是“程度评价构式”,汉语中的“比”本身也是表示具有比较评价的意义,因此“比”字句中不能出现“很”。汉语中的“得”是动词后的补语标记,在形式上只能放在动词后,例如“他吃饭吃得很慢”。这既有结构上的一致性,又有表达功能的一致性。汉语中的“有”表示的是时空的存在,也可表示事件的存在。例如“房子前面有三棵树”、“我有三本书”。刘教授认为汉语中的“的” 是一个修饰语(modification),将所指涉的东西进行缩限。刘教授还认为“被”表示的是“非自主”(involuntary)的意义。此外刘教授还归纳了中文“过”“把”等虚词的语法意义,进一步阐释了中文语法自身特性与语义是不可分割的。

彭嬿教授总结指出,刘教授的讲座是对我们而言是一场头脑风暴,“了”“着”“过”等时态助词,虽然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过,但是我们对汉语的语性的了解还是不够,此次讲座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对诸如“结婚了”“结了婚了”等这些具有细微差别的例子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。此外,刘教授从认知角度论证汉语中的“的”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。


上一条: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应邀来我中心讲学
下一条:全国首届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教学及课堂观摩研讨会
关闭窗口

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
新疆大学 新疆民汉语文翻译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
网站联系邮箱:
xjfanyi@sohu.com QQ:295550269